《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期次:第708期   作者:王冠玲  邢 亮   查看:32   

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发展方位上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蓝图,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铸牢共同体意识,形成团结奋斗向未来、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教育是意识形成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铸魂课程。高校思政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对于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自觉,培养堪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团结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也决定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牢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硬指标。与中小学的启蒙教育、情感教育与常识教育不同,高等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理论性和研究性教育,决定了大学阶段是立德树人、“三观”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牢“四个与共”理念、增强“五个认同”自觉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关键课程,在开展民族教育、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着系统性与规范化、理论性与研究型教育的关键作用。无论是从高校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还是意识的萌芽、形成、完善和铸牢的发展规律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全面履职尽责、落实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应然选择。

思政课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同向同行。思政课融思想修养、政治教育与理论武装于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完善的理论体系,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专门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章节,其它思政课皆不同程度地涉及和融入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思政课具有体系化、理论化的教学特点,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与实践要求相得益彰。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有成熟的教学大纲、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有利于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范围的全覆盖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必须环节,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具有学科支撑、专业背景和职业特性,有利于讲深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道理、学理和哲理。

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工程。大学生的学识、年龄特点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决定了他们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未来主力军。高校依托思政课开展教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在校生的,一批又一批受到系统化教育、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大学生毕业后奔赴祖国大地,能够成为推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星星之火”。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从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工作需求和显著优势,其教学科研成果能够成为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助推器和指向标。诸多高校与地方共同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可以为地方的教育与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直接的经验支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问题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规划部署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着力构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尽其责、师生全员参与的育人大格局、全链条。从现实情况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学校党委层面的重视程度与顶层设计、职能部门的规划计划与推进力度、教学机构的融入力度和落实效果等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内容融入和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当中的第八章第四节里有专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板块,“形势与政策”课每年有专题教育内容,其它4门思政课程根据各自内容体系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程度、效果取决于授课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存在着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融入程度、教学力度和实际效果不确定的问题。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教学全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深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教学能力亟待强化。一是主动创新教育的意识不强。对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大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把握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积极探索教学实践路向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具体实践中缺少寓教于思政课教学的主动意识、创新理念。二是高质量高效益的教学能力不足。对教材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性拓展不足。三是缺乏研究创新支撑教学。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缺乏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融入和介绍,教学研究还显薄弱。

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探索、理论研究仍是短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交流不多,在集体备课、观摩交流和教学研讨等方面鲜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交流、主题研讨和经验互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成果欠缺,理论研究薄弱,研究成果质与量不足导致反哺教育教学的力度不够、质效不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向

加强党的领导,落实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整体推进。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坚定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纳入常态化的意识形态工作和系统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建立并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校宣传、统战部门要及时把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新文件精神予以传达部署,搞好顶层设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进”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和系统优势,采取专题教学与内容融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推进、一体化开展教育。

改革内容方法,创新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在教材编写编审上,思政课教材编写编审是国家事权,高校职能部门和教学机构要统一安排使用“马工程”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坚持集体备课、观摩交流、教学研讨相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文化活动相整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全员思政相融合。在教学内容把握上,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教学、显性教学作用以及其它4门思政课的渗透教学、隐性教学作用。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演讲、情景展演、社会调研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实践教学。

抓住关键环节,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与驾驭能力。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年龄、学缘和专业结构搭配合理的原则,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充足的师资。按照“六个要”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做到“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优秀的师资。把铸牢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师资培训体系,做到专题和综合培训相结合、集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强化教研科研,夯实高校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学科支撑与学理之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科研的专业化和专职性团队,优化学科设置,凝练学科方向,提供研究经费,明确科研任务,持续产出高质量的教研科研成果。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科研的高能级平台载体,坚持校地联合、需求导向的原则,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科研激励机制,在国家和省级社科规划项目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在各类核心期刊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栏,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成果纳入各类社科评奖范畴。各级各类学术会议设立主题论坛或分论坛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信息交流、成果共享、经验互鉴与能力提升的良好契机。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309次访问,全刊已有2097186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