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期次:第708期   作者:程国山   查看:32   

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局,针对获批国家级标志性项目少、高质量社科成果少、高层次社科奖项少、高能级平台团队少、高端学术交流活动少等问题,根据学校“十四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博士授予单位攻坚方案、年度重点任务等规划计划,结合近几年省属本科高校绩效考核指标,社科处着眼长远,认真研判,谋划确定了2024-2025年间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坚持党建业务一体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有组织科研,坚持全程服务,多措并举,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服务好高水平社科人才引育。针对社科教师高级职称、博士学位、青年人才比例偏低,领军人才少,人才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将积极协助有关单位遴选高素质社科人才,严把业绩成果审核关;注重定向培育,有组织将优质资源向学术骨干、青年博士倾斜,助力其早日成为学术领军人才。

组织好高层次项目申报。针对代表性项目少、申报限制多、结项成果发表或出版周期长、社科纵向经费少等问题,安排专人定期收集并多方式推送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信息,持续拓展项目申报渠道;组建不同层级项目申报群,培育学术骨干申报重大重点项目,支持青年博士申报高层级青年项目,科学开展项目申报分流引导;鼓励教师加强与其具有良好学缘关系的名校、名师、同门联系,支持教师跨学校跨地区联合申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进一步健全“部门全程服务+学院组织发动+教师积极申报+专家精准指导”的项目申报机制,不断提高申报率和立项率;加快研制社科纵向项目管理办法,积极构建项目申报、立项、开题、中检、结项、经费划拨等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与监督机制。

打造好高层级社科平台团队。针对平台团队组织管理松散、领军人才少、成果产出率低、社科研究“小、散、弱”等问题,将持续做好社科创新平台申报、服务、考核等工作,以平台凝聚团队,以团队凝练方向,激发平台凝聚力、团队创新力;完善“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模式,加快形成“人人进团队、人人有团队”的良好局面;积极对接中央部委机构,获取更多省部级以上平台团队申报信息,统筹资源做好平台团队申报服务。

引导好高质量社科成果产出。针对社科高级别期刊种类少、刊发出版审查周期长、出版专著质量不高等问题,将进一步强化有组织科研,对前期遴选出的社科项目、团队、成果进行持续培育,确保实现预期目标;支持教师积极撰写咨政报告,争取高级别领导批示和高层级党政部门采用,不断提高咨政服务能力;加快研制社科成果管理办法,多措并举,激发教职工学术内驱力,不断提升论文、专著产出质量;加强科研诚信宣传教育,坚持意识形态审查前置,防止学术不端,推动形成良好科研生态。

谋划好高层级奖项培育。针对社科类奖项评选周期长、评委多出自名校、名家客观垄断奖项等问题,将对照相关评审标准和条件,每年对产出的优秀成果进行遴选培育,协助教师超前谋划布局,为申报做好准备;重点做好教育部社科奖、省社科奖等培育工作,争取获奖层次和数量再上新台阶;及时关注中央其他部委组织的社科奖评选,积极拓展社科奖评选渠道,想方设法增加我校省部级社科奖数量。

统筹好校内外学术资源。针对学术交流层次低与影响小、缺乏有效外部资源整合机制等问题,坚持“走出去”,鼓励学院每年承办有影响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优先支持高水平团队、青年博士、学术骨干参加学术交流。支持“请进来”,会同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交流,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完善社科战略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持续补充国家、教育部项目会评专家信息,营造良好外部学术环境。

锻造好自身素养。全面贯彻落实“部门即学校”的工作理念,践行“严谨、精益、卓越”鲁大质量文化,夯实“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落实“五项零承诺”,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坚持全程服务、精准服务、贴心服务,深入系统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8270次访问,全刊已有209686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