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第一书记工作内涵的转变

——以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沙镇镇黄西村为例
   期次:第613期   作者:吴远庆   查看:280   

2017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等重大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第一书记除了要当好农村发展新模式的“引路人”、 “村两委”的协商者、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好政策”的传递者等众多传统角色,更要与时俱进,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为引领,积极促进第一书记工作内涵的转变,争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和践行人。

“产业兴旺”为引领,向质量兴农的内涵转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推进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就是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依标准管理,实现本村主要农产品按标准生产。以本人担任第一书记所在的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黄西村为例,黄西村及周围自然村都有种植大蒜的传统历史。前些年出现“蒜你狠”的年代,蒜农确确实实狠赚了一把,大蒜每公斤能卖到10元钱,不包括副产品蒜苔,每亩地收入就能达到15000元,效益确实可观。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蒜农开始盲目扩大生产,不断增加种蒜的亩数,而且为了提高产量,开始不按标准随水浇灌不合格农药,从而导致蒜头农药残留量过大,蒜农自己种的蒜自己都不敢吃,最终导致产量过多,质量下降。再加上受环境保护政策的影响,一些原来腌制糖蒜的小厂家被迫停止生产,新鲜蒜头的收购价格直线下滑,由以前最高点的每公斤10元降至近两年的最低价每公斤1元,集中上市的时候几乎无人问津,有的甚至直接提了扔进沟里。针对这种现象,第一书记要大力引导蒜农按标准生产,引导成立蒜农合作社,按照标准进行管理。及时开展市场调研,避免盲目生产。引导合作社制定统一标准,对产品进行绿色认证,申请注册“黄屯大蒜”或者“沙镇大蒜”商标,形成特色品牌,按标准生产,保质保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舒心,真正走质量兴农之路。

发展黄西村地理标志商标品牌。黄西村还有一大特产就是黄屯米酒,也是聊城市十大特产之一。在黄屯(分黄东和黄西两个行政村),酿酒的作坊有郭家、徐家、马家、林家、周家等,作坊式酿酒大同小异,村里的许多老人都会酿酒。因此也就出现了各自的品牌如郭氏家酿、徐家老酒坊、林家酒坊、马氏米酒、周家酒坊等。“浓度似蜂蜜水,口感醇正,半斤八两不上头,无商标无免检,有口碑胜奖杯。”这段淳朴的文字恰到好处地介绍了黄屯米酒。东昌府区政府2009年公布的第二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有沙镇黄屯米酒酿造技艺。黄屯米酒之郭氏家酿传承了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郭氏米酒酿造工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屯米酒作为聊城特产,营养价值早就被人们认可,发展到现在仍然保留了传统酿造工艺,还是采用纯天然发酵的方式,不添加任何非发酵物质,不含添加任何人工化学元素,是纯粮食生产的粮食酒,因此保留了大量的营养成分。然而,即使这样一种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目前也面临着是否还能够继续生产的危机。因为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生产标准、卫生标准不统一,产品质量不一样,虽然都叫黄屯米酒,但酒质差异较大,销售价格也各不相同。由于没有产品保护意识,黄屯米酒的商标也遭到恶意抢注。为保护黄屯米酒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抓紧时间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这是目前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有效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指导黄西村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黄西村拥有一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黄屯米酒产业,也符合国家“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倡导。

倡导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建设生态循环农业放在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推动现代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黄西村以引进的旅游型企业天乐庄园为依托,将原来200多亩盐碱地改造成集黑猪、黑头羊、笨鸡、鹅、鸭、淡水鱼养殖、绿色无污染小麦种植、智能连栋温室大棚有机蔬菜种植、观光旅游等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综合体。以天乐庄园作为试点,探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带动本村及周围各村积极参与到发展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中。作为省级贫困村,黄西村2015年实施的15万元“养羊送羔”扶贫项目、2016年实施的100万元旅游产业扶贫项目和2017年实施的60万元智能连栋温室产业扶贫项目,在保证所有项目都是村集体财产的前提下,全部落户天乐庄园,实现“借鸡生蛋”,统一签署合作协议,产生的效益用于精准扶贫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生态宜居”和 “乡风文明”为引领,向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转变

按照山东省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脱贫攻坚工作布局,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要把村内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广泛宣传,大力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推动村内环境保护工作,改善村内环境质量。借助创建乡村生态文明这一载体,继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积极促进村内经济发展,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提高黄西村环境治理经济能力,持续改善村内生态环境质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黄西村被地方政府首批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围。以此为契机,第一书记要团结和带领全体党员和村两委成员,积极推行诚信教育,不断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村内“红白理事会”的作用,加强村内移风易俗工作,做到“家风淳朴,村风文明”。以黄西村现有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屯米酒和鲁锦为文化载体,充分挖掘打造黄屯米酒文化、鲁锦文化等,持续丰富黄西村文化内涵建设。

“生活富裕”为引领,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转变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最终目标要落实到农民的“生活富裕”上,说到底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脚点。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则是打牢乡村振兴基石的重要保证。村集体经济作为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到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是要先有顶层设计,村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首先要形成共识,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未雨绸缪,在“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脱贫攻坚工作布局上,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二是要选好班子,夯实队伍,配齐配强村两委成员,选好“领头羊”。政府需要结合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提倡大学生到农村一线就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才,真正能够发挥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优势;同时注重从村内致富能手、转业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发展党员,选配村干部,直接增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战斗力。三是要因地制宜,找准路子。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本着“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原则,集中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项目和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作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经济基础。四是各级党委、政府应该充分研究论证,确保政策持续生效,科学有效整合部门资金,对发展集体经济予以资金倾斜扶持,建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长效机制,确保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之路可以持续。目前,聊城市东昌府区正在进行的村集体“清产核资”就是一种盘活资产、促进集体经济增收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盘活闲置的校舍、仓库、水渠、坑塘、小片荒等集体资产,以及开展集体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土地流转等,挖掘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

“治理有效”为引领,向加强基层党建和村两委班子建设工作转变

治理有效是加强农村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第一书记需要密切联系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引导村党支部坚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按时开展“三会一课”活动。从严教育管理本村党员,按照上级党委要求,积极推广党员积分制管理、“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等做法,让村内全体党员都能绷紧政治之弦、筑牢信仰之基。2017年底,抓住村两委换届契机,强化黄西村党支部建设,选拔优秀年轻党员到党支部,同时有目的、有意识积极发展年轻优秀农民党员,补充了新鲜血液,进一步壮大了基层工作队伍,明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目前,村两委班子总体团结一致,有担当,能作为,基本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基本治理体系。

“第一书记”制度的创立,是我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特殊历史时期“抓党建、促脱贫”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受党和人民重托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第一书记就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适时转变工作内涵,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助推人和践行者。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62065次访问,全刊已有20947959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