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漫漫学者路 历历齐鲁情

——我校杰出校友王志民访谈录
   期次:第589期   作者:校友办   查看:170   

王志民,山东淄博人,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兼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第七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为中国齐鲁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我们知道,您是我国研究“齐文化”的第一人,又是国内齐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专家,您是怎么走上学术之路的?

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中国古代文学。1967年高中毕业后,赶上了“文革”,我就回到了原籍,这期间在生产队种过地,当过村干部,做过民办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我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

当年的烟台师专学习风气和师资水平都很高,中文系更是良师云集,系主任是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肖平,加之耽误了10年的大好时光,让我痛心疾首,所以我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争分夺秒发奋苦读。我制订了具体的学习目标,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写下了2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在毕业时被评为学习标兵,受到师生赞誉。虽然大学时期很短暂,但我已深深感受到学问的魅力和境界的美妙。至今,我还十分怀念在烟台师专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因为在那里我踏上了新的人生之路,奠定了我一生事业的基础。

毕业后我被分到高校任教,教了16年的古典文学,主要教授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尚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更深地了解到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爱上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对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和深情。所以,那个时候我就立志一生献身于挖掘、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您走向领导岗位后,是如何处理行政工作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矛盾”?又是一种什么力量让您不受外界的干扰,潜心学术?

后来,我又调任山东省淄博市当教育局局长、大学校长、省政协副主席,兼任民主党派的主委、省社会主义学院的院长、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等职,做领导工作长达25年。在这25年的领导工作中,无论行政工作有多忙,有多累,我都没有停止学术研究。

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后,工作是非常繁重的,而且身兼数职,社会活动也相应增多,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既要干好行政工作,又要利用业余时间来研究探索学术,虽然辛苦,但苦中有甜。

另外,在学术研究中,感觉到这里面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身为齐鲁儿女,我们更要深入研究挖掘弘扬家乡文化的精髓,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扬光大。作为孔孟之乡的山东,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根基,我担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之后,提升了对齐鲁文化研究的责任感,更加感到研究齐鲁文化责任重大。

多年来,您一直在研究齐鲁文化,讲授齐鲁文化,齐鲁文化给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它给您的工作、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这么多年您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可以说,从我工作之后,就一直在研究齐鲁文化,也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主要有两点:一是齐鲁文化中的道德精神,孔子讲仁,仁义礼智信,仁者爱人,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中国是礼仪之邦,山东既是齐鲁之邦,又是礼仪之乡,崇尚道德的思想,崇尚仁爱的思想,是齐鲁文化的一个精髓。作为一名老师,一名领导干部,首先要从道德上加强自身修养,好干部首要德行好。我从这里吸收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的营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二是敢为人生,奋发有为。齐鲁文化的另一个精神就是干事创业。齐国地处沿海,地理环境比较偏僻、封闭,但却是那个时期中国最开放、最强大的三个大国之一,800多年的齐国始终是一个争强图霸的大国,这个霸不是霸道的霸,就是做最好、做最大,敢为人先,这样一种精神在齐文化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我们作为山东人就应该有这样一种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精神,要继续发扬光大。

另外,齐国为什么一直强大?还有一点就是这个国家非常重视人才。齐国有两个最知名的宰相,一个是管仲,一个是晏婴,都不是贵族,甚至是贫贱家庭出身,却成为齐国的名相。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分子,尊重有能力的人,这一点我受到的启发也很大。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有人开始说,齐鲁文化有些陈旧了,跟不上时代了,对于这样一种论调,您怎么看?

近代以来,当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时,中国却还处在封建社会的统治,闭关自守导致了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与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时期,现实的苦痛,使人们偏离了对自己祖国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科学评价和认识,盲目地崇洋媚外。对自己的文化了解的少,批判的多,甚至是盲目的批判,把我们的贫穷、落后、挨打归结到传统文化上去,动摇了对中华文明应有的自信。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就更大了。所以,我们要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软实力,记载着我们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追求,是我们的灵魂。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比如有些电影、电视、动漫,没有很好地去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在它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会产生绚丽耀眼的浪花,也都有泥沙沉淀。我们要大力挖掘、弘扬的就是中华文化中那些优秀的传统和美德,以此作为我们建设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营养。

现在您从行政职位退下来了,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传统文化研究,您还有什么打算?

今年,我正带领着山东学术界200多人的学者队伍,进行省委宣传部重大项目《历代诗咏齐鲁总汇》工程的收集编纂工作,把历史上歌颂齐鲁文化的诗词曲全部汇总到一起,总共分3卷,预计今年年底完成。

另外,我还在编辑《孟子文献集成》这套丛书,把历代以来研究孟子的文献广泛收集,编纂成册,据估计总共有800多种,将编印成200卷册,已经出版了120余种,60卷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献百分之八十都深藏于国内外的图书馆,未曾面世和利用。出版后,将对研究、发掘、弘扬孟学、儒学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这两个工程,都是挖掘、研究、弘扬齐鲁文化的大型工程。我对齐鲁文化的历史定位有较长的研究,因而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它是中国文化的根之所在,思想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命脉。中国的思想文化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干形成的,而齐鲁文化是形成儒学的根基和土壤,所以齐鲁文化并不单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支地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是中国文化这棵参天大树生长的土壤。

在我看来,尽力所能及,做一点学术的事,这就是人生的大学问,只要把这个做好,也就能实现我对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273次访问,全刊已有2093355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