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激励 唤醒 鼓舞:大学人才培养之真谛

——读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有感
   期次:第584期   作者:姜德照   查看:113   

《什么是教育》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精神病学家和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撰写的一部著作。雅斯贝尔斯对教育兴趣浓厚,大学的教育和育人生涯伴随了他的一生,也就使他深刻地理解了大学从而形成了特色独具的大学观。他的《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这两本著作,将他的大学观进行了集中展现。他的大学观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内涵丰富,已对德国乃至世界大学的发展都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什么是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类的哲学著作,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实际应用,该书以“存在、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为哲学基础,集中反映了他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对教育方法、教育本质、教育使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尤其是他提出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引起了我的共鸣,结合自己从事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实践的体会,对大学人才培养之真谛也有了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种神圣的活动: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一词,至今尚未见其定义,在国内外教育百科全书或词典之中有“大学”和“教育”的条目,但未见有“大学教育”这一条目。雅斯贝尔斯也没有明确地界定“大学教育”这一概念,但是从他对“大学”和“教育”两个概念进行的详细解释中,我们可以获得其“大学教育”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定义。他认为大学是一个由以真理为志业的学者和学生在科学的宇宙中敞亮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科学,实现人求知意志的特殊学校。教育是人与人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通过真理和文化的传授,帮助个体领悟生命的内涵、规范其意志行为,促进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成和启迪天性进行的培养全人的活动。大学教育活动中,其主体是人,是自由的个体,是能够自我认识,能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能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的身心成熟的人;其任务是传播真理,传承文化;其过程是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其方式是领悟、陶冶和唤醒;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生命的生成;其目的是培养整全的人。

就上述可见,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学教育”与今天我们所指的通常意义的“大学教育”具有不同的含义。我们所理解的大学教育,仅仅是在大学开展的教育活动,这种大学教育的意义非常之宽泛,仅仅与中学和小学教育相区别。而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学教育是一项神圣的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在大学进行的教育。现今的大学教育是通过高级专门知识的传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雅斯贝尔斯眼中的大学教育与现今宽泛意义上的大学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眼中的大学教育是通过真理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通过人与人之间灵肉的交流对话,促使个体精神生命的自由生成,达到培养全人的目的。

大学、教师和学生:雅斯贝尔斯“大学观”的三要件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大学不仅是一种学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大学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大学生具有学习的自由,大学教师也有教学的自由,大学是一个自由的团体,师生享有学术上的自由和民主自治权。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学支持,而大学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决定着大学的发展。聚集到大学里的人的理念和能力,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性格。同时,大学需要得到国家和社会的支持,要满足国家和社会所需。

⒈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大学是象牙塔还是服务站?是真理之所还是工之地?雅斯贝尔斯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大学是一个由学者和学生共同组成追求真理的社团。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构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大学给它带来了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精神交流的共同体:为造就一流的学者创造思想空间;为富有成果的学术争鸣创造机会;包容和接纳观点不同的学者宣扬与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基于此,大学的功能表现在三方面:职业培训、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和学术研究。大学到底能做什么:是三种功能中选择其一,或者将大学解散,由职业培训、一般教育和科研院所取而代之?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三者合一的。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这三项功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任何的割裂和分离,都将会对大学的精神实质造成损害而导致大学精神的枯萎凋敝。以探求真理和传播真理为志业的大学,尽管学者在研究课题和学术观点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学科的融合和知识统一性不可避免。雅斯贝尔斯强调对真理的敬畏与人的尊严的尊重,在发现真理中获得人的尊严,在获得尊严中赢得自由,在自由探求中发现真理。

⒉大学教师之为教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能够存在,是因为有一批不惟名、不惟利的学者,始终把注意力放在精神世界的超功利追求上,才维系了大学存在的希望。在大学里,最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最好的研究者和交流者,研究型教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真正的求知过程,从而具备科学精神。这种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学问,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教师才能将鲜活的东西教给学生,并通过循循善诱,激发出学生同样的研究动机。为此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奠定两项基础:播下未来一生中求知和思考的种子和在求知时关注所有求知的可能性,大学教育最大的功绩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大学教师首先是研究者。他们面临的是已经成熟、独立和精神已有所追求的年轻人。大学教师要以身作则,指导学生,让他们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应该允许那些有潜力、至少可以达到自己成就的学生进入博士班,而且注意发现比较优秀、能超越自己的学生,即使不是自己的学生,也该去帮助他。雅斯贝尔斯对大学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最主要的是要有博大的情怀,是“德高望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实实践者,在学术上要有自己的建树,在为人方面,更要有超凡脱俗的气概,他们应该是谦虚,他们爱护学生,他们是真正的大师。

⒊学生之所以为学生

雅斯贝尔斯主张苏格拉底式的高等教育,主张两项基本原则: 科研和教学相统一,培养与教育的过程相统一。大学教育的优越之处在于: 大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通过自我教育使内在的自由获得生长,从而使人获得无限的可能性。大学应始终贯穿这一思想:即大学生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后面又说他们已经成熟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虽然说得绝对,值得商榷,但认为大学生是独立自主、把握自己命运的人则是有价值的。大学生必须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因而他们必须具有学习的自由。这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的大学生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是否为成熟的个体,能否自主学习,除学习知识外,还有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带着批判性从事学习。大学生在自由和可能中体验到思想的独立性。大学教育应让学生了解公共事务和社会的真实情况,如果与时代的心智运动相脱离,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生。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会正确发问,所掌握的知识的长久价值在于对知识的判断力。学生应具有的能力,不应只表现在对知识的数量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具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已有事实的记忆,而是要审思这些事实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问题,要在实际的科学研究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这种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通过与老师学习的思想方法来激发自我意识和未来理想。

激励、唤醒、鼓舞: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人才培养之真谛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尤其引起我深思。在当下我们的大学教育教学中,尤其需要从中加以体味。众所周知,我们很多大学教育者和管理者,面对课堂上出现的90后、00后大学生,依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始终在倡导,但有多少高等教育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实践中,对此孜孜以求地始终贯彻呢?以学生为本,不是将学生当机器和工具,而是当成主体的人。也只有当我们把受教育对象——学生看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主体,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才有可能进入到形而上的层次。激励、唤醒、鼓舞这三个词三种内涵其实并非属于一个层面,而是一个由浅到深逐步推进的过程,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调动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我联想到自己作为学院的教育管理者,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和体会。虽然自己所处的是一个新建工科学院,面对的学生群体基本是以食品和能源作为专业背景进行学习的人,但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我意识到,很多学生选择这一专业并非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选择的过程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在学生教育发展中,我们倡导的以学生为本,是通过多元目标、分层推进和多点突破来引导学生的成材发展。我们以考研为牵引,辅以考公、考选和出国深造等多样化学生成长目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013年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迄今,学院在向全国各高校输送数百名硕士研究生的同时,也培养了30多名公务员、选调生和大学、中小学教师。研究生中,不少人已经在读博士。记得我带的冷藏专业的一个专科生,在上学期间比较懒,经常在宿舍睡觉不去上课,曾经因挂科被我给其父母写信通知,他的母亲来电话问我,孩子为什么考这么差?是不是在谈对象?我说你孩子那么懒,谁和他谈?后来我和这个学生谈了谈,发现这孩子虽然有不少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可塑性很强。毕业的时候,我动员他到新疆参加西部计划,在一个市的团委工作两年后,进步很大,等再次回来看我时,俨然换了一个人,说话办事有板有眼,很到位,服务期满从新疆回来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一个县的公务员队伍。在学院有一批学生干部,虽然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普遍对专业课的兴趣不大,这些学生干部与其他同学相比专业学习不太占优势,而在考选调生、公务员等方面,却有优势。在学院鼓励下,我们的学生干部很多进入了公务员和选调生行列。这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前不久,我曾带过的2013届食科专业班的一个学生告诉我,她终于考上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管理局的省考公务员岗位,为此,她曾参加过5次公务员考试,这一次是在她生小孩做完月子后的第2天就上的考场,终于考上了。在电话中,我能感觉到她的欣喜若狂。当年,我曾给这一级学生开过应用写作公选课,在讲申论写作过程中,也穿插着面试练习,因为她表现的好,就让她为大家做了几次示范。我看好她的面试素质,建议她走考公之路,谁知笔试连连失利,但每次我都鼓励她坚持。在一次考过后,她对我说,老师,是你带我走上了这条考公的不归路。由此可见,要以学生为本多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之后,因材施教多加激励并唤醒其内心的潜力,不断地对其加油鼓励,那么,我们眼前的所有学生都可能成为栋梁之才。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689次访问,全刊已有20901382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