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校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逛三站

   期次:第563期   作者:姜德照   查看:205   
    说起三站,烟台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三站批发市场,因其位于烟台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北马路汽车站、烟台港客运站、长途汽车总站这三大站相毗邻的黄金地段,再加上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烟台人购物消遣的一个重要去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烟台,城市中心区不大,逢年过节到市里买东西的人们,无论是城里的上班族,还是来自城外的乡下人,大都习惯先去逛海防营的振华商厦,然后再去南大街的百货大楼看看,意犹未尽,则可继续沿南大街向东走,到南大街东首的华联商厦再转转。一般人要买什么东西,这三家一转,基本也就买全了,如果还想买,也没其他地方可逛了。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三站批发市场横空出世,立刻吸引了烟台人的目光,“逛三站”也就成为当时的烟台人闲暇时的一个重要营生。而城外的乡下人来市里也少不了去三站逛逛,进一趟市里不容易,不去“逛三站”好象枉到市里走一趟。尤其是每年一进入腊月门,三站市场周围的交通更是拥挤不堪,到处是人或车,看人们的穿戴,大都是城外来的乡下人,大包小包往回买,不是过年的新衣服就是五颜六色的各类生活用品。出来遇到熟悉人就扯着嗓门喊:快去某某店,那里的东西真便宜,亏本大甩卖,云云。就是天南海北乘车坐船走到这里的外地人,在等车候船之际,随便在三站市场里走一遭,逛一逛,面对价格相对便宜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勾起购买的欲望。
    三站市场里的东西种类多,也特便宜,这在当时是很出名的。这种便宜是与当时的振华商厦、百货大楼等大商场比较而言,凡在大商场能买到的东西,在这里一般都能买到,而且可以面对面讲价,结果就能买到便宜货。当时老百姓刚从计划经济生活中走出来,对商品的进货渠道还比较迷信,认为凡是零售的商品都比批发的贵,而批发的又比不上直接从厂家直销的。这三站本来就冠以“批发市场”的名头, 因此,就更吸引老百姓的眼球了。市场上所摆出的小电器、手表之类的,很多是从东南沿海贩运过来的,属于“水货”,做买卖的商家有的就说是从香港澳门等地走私过来的,烟台人看到了新奇玩意,不买来过过瘾好像对不起自己。而最吸引人的是到三站买的衣服,从棉衣到夏凉衣服,几乎什么品牌的都有,绝对比大商场里的便宜一半以上。很多有心人,先去大商场找到合适的品牌试穿,若尺码大小合适,再“按图索骥”径直去三站市场相应的服装摊位买下来,绝对不耽误工夫,就像现在网上淘衣服一样,而且花钱少,穿上身,也能混个名牌晃晃。当年有人说三站买衣服有个“购衣讲价经”:在振华看的价格1000元一件的衣服,去三站后先砍去三分之一,然后再讨价还价,最后可能400元就买到手了。讲价,这在当时的大商店大商场是绝对不可以的,但在这里就可以,卖买双方对面谈价格,都称心如意,各得其所,于是到这里买东西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多。
    在那个年代,工薪阶层的收入普遍不高,去高档商场,望着货架上的高档商品只有望的份,很少能买得起。自然,就下楼拐进三站市场,留恋于各个摊位之间,寻找着自己中意的商品。那时候,我也喜欢去那里的电脑市场或电器市场,买游戏机、录像机,还买过486联想电脑及其零件,也买过一些光盘、歌带之类的东西。那时每年春节前夕,靠年根了,妻子总喜欢带着我和儿子去“逛三站”,从一个楼到另一个楼,从一个摊位到另一个摊位流连着。逛商场是女人的最爱,对男人来说,就是一种煎熬了,常常为买一件合适的羊毛衫或西服,要穿过好几条街,挨个商家和摊位去找,并比较着,脸红脖子粗地跟摊贩砍价。有时候,我这大男人逛够了,实在看不下讲价的诸多不快,就在妻子和摊贩之间插上句话:算了,就这么着了。妻子不好再当着外人驳我的面子,交钱把衣服买了,回到家里,就是一阵数落:“就你会充好人,你是有钱的大爷啊?”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开始讲究品位和档次了,妻子就开始带着我和儿子到大商店附近的品牌衣服专卖店去买。这些地方的东西比三站的讲究点,价格稍微高点,但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于是也就很少去三站了。再后来,烟台的大商场大商店日益增多,且振华商厦与百货大楼合并后,大商场内也进驻了诸多的品牌商家,经营方式也灵活了,可以面对面相互讲价,给你来个八五折之类,再加上居民收入逐渐增多,进大商场买衣服也就不是那么高不可攀了。特别是近年来,去高档商场购物日渐多起来,也就逐渐疏远了三站,除了偶而也去电脑市场看看,几乎很少再去。三站终于成为视野中一个渐行渐远的老风景。
    老三站曾承载着一代烟台人的深刻记忆,是那个时代鲜活的写真,演绎了烟台这座城市的市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变化的风雨历程。

鲁东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473次访问,全刊已有20936450次访问